我们为什么是我们
小时候总是把人分成好人坏人,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把人分成自己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而现在的我,总是努力放下自己的偏见,想要去理解别人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性格。当初在我知道我自己超级讨厌的一个同学其实是在一个离异的家庭以后,我非常的自责,因为我被自己的喜好蒙了心智,只顾着讨厌人家,却根本不理解他是在怎样的环境成长的,他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现在都有点环境主义论了,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和外界因素有很大关系。
我很喜欢从父母的性格上来看自己的性格,这种联系很有趣,所以我也和妈妈聊过去的往事,想看看是什么造就了我老娘现在的性格。
我妈妈是从湖南的一个小地方来的,自己自幼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一直是最优秀的。母亲那种好强却又洒脱的性格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之处。她有时候一个人,一本书,就能待一天而不感到寂寞;她去外面开会总能自己一个人租辆车闯南闯北而不需要任何人的依靠……这无不代表者她内心有很强的力量,可以耐得住寂寞。她很好强,也希望我能很优秀,但是她从来不逼我。有些好强的人是很有控制欲的,但是用我妈的话说,我是“散养”长大的,估计也是因为我很省心。她一直很想让我学商,觉得那是很耀武扬威的事。但当我被纽约大学的电视电影系录取并打算去的时候,她却没有阻拦我,没有说因为什么“出来没工作” “别人瞧不起”什么之类的理由阻挠我。我父母要为我提供学费,想要阻止我这小屁孩的幻想有什么难的,直接说不就是了,可是他们没有,这让我又欣慰又惶恐。欣慰的是我的父母不像很多传统的中国父母一样,为了自己对孩子狭义的“爱”而替孩子决定一个所谓最适合孩子的未来。惶恐的是我怕我担当不起如此的信任。父母从来没有逼过我,如此之多的信任和自由,也让我害怕不能让他们骄傲,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在 constantly seeking approval。我没有母亲那样强大的内心力量,我总是要从外界获得的反馈中来定义自己。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能给予我如此之多的自由和信任
这就要提到我妈妈的成长环境。她也是“散养”的。家里只有她和她哥哥两个孩子,加上我姥爷是个挺著名的大夫,所以家里条件还算可以。我姥姥的父亲死的早,她的母亲也不怎么能干,姥姥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所以从小她就学会承担家里所有的事务,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好强的人。她的理念就是孩子随便你怎么淘,学习成绩好就行,其他无所谓,所以也算是给了孩子不少自由,我妈和她哥哥的学习成绩也确实一直是最好的。后来我妈又有了个妹妹,他们兄妹三人最后都考上大学了,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确实是一个很罕见的事。我妈身上那股子好强的劲确实和姥姥很像
姥爷是个大夫,按照我妈的话说,是世界上最绅士最善良的人。一点也不世俗,却也喜欢世俗的喝喝酒抽抽烟。他的病人经常没有钱,所以他永远都是自己先垫着,最后工资往往都被扣的差不多了。那时候大家都穷,姥爷也不计较,仍然能帮就帮,所以他的病人往往只能回赠一些农产品以示报答,但是姥爷拥有难以置信的好人缘。他不在乎名位,医院几次让他当院长他都推辞,反倒是无官一身轻,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这股洒脱劲在我妈身上也体现了出来。她有很多事情也不在乎,只是自己逍遥自在就好。
再往上一代,我姥爷的爸爸是一个教师,按照我妈话说是“英伦范的绅士”。不管怎样的时节,永远是考究的三件套和大衣,料子按现代标准都是质量很好的,皮鞋永远是擦的亮亮的,带着个围巾,意气风发,在那个年代和那偏僻的小地方,更是少见,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我想你大概懂我是什么意思了。我们家这种“自由”的教育氛围可能在几代前就开始了。也许我不应该过分的把人的性格归结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我母亲真的是绝佳的例子,她自己就是我姥姥和姥爷性格的结合体,而我妈对于我的这种“散养”式教育可能也从很久以前就确定了。我从姥姥姥爷的故事里,确实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了我母亲的性格
每个人都和我妈一样有自己背后的故事,所以有些时候我不能只看着表面的那些呈现。编剧老师说,每个hero都有一个tragic deed,在没有人看的见的角落里默默影响着这个人。这个deed可以更广义一点,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和家庭等都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我再次道歉,不应该如此的环境主义论,应该是选择什么“环境不重要,修行在个人”这种正确积极的观点。但谁也不能否认,环境确实给人有了非常深刻甚至是不易察觉的影响。如果我出生在农村,DNA一样,我还是我,而周围的人都是草草的过日子,就像我老家的人一样,打打麻将,混混日子,找份工作结个婚,一生就差不多了,都没有人教我“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那我还会是我吗?
我花了这么多笔墨描述我母亲和其家人,无非是想让我能更好的理解我自己的性格。我很熟悉我自己,但是我不了解自己,这可能需要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我是个懦夫,想要从外部寻找我的真相,而不愿意直面自己,或者是没有那个能力去剖析自己
People don’t really change. 编剧老师说,每个人物都要有一个Spine, 这是定义他们的东西,这解释了很多他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 ”This is someone who……”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估摸着自己的Spine就是:“This is someone who wants to please everyone”。性格和Spine不是一回事。也许在岁月磨砺中很多性格细节会改变,但是Spine不会变。对于我的Spine,也许我是对的,也许我是错的,也许我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理解自己
随着阅历和视野的丰富 ,人也确实会变的。不过那些定义我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话又说回来,人生又不是教科书,没有人规定到底什么定义我们。那我们为什么是我们呢?是环境?是理想?是选择?是Tragic Deed? 是Spine?
想这么多没用的问题,还是要回到编剧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瑞秋在《黑暗骑士》中也说过。“布鲁斯,也许心底深处你还是那个天真善良的小男孩,but it is your action that define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