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员的素养

前几天有机会提前看了FOX这部秋季新剧”Red Band Society”的导航集(美剧第一集被称为导航集“Pilot”,往往成为衡量一部新剧前景的重要指标)。放映完后还有一些和演员的交流,估计是公司提前放映看看反应怎么样。

先介绍下从第一集看出的大概剧情。故事发生在洛杉矶的一家比较好的儿童医院,住在里面的青少年往往有长期疾病,讲述这些个性迥异的孩子如何各自相处各自成长的故事。旁白是一个陷入昏迷的男孩子讲述的。啥?陷入昏迷咋还能讲旁白?这也不是第一次,更奇葩的请参见《绝望的主妇》,旁白一直是一个死人在说…

第一集主要介绍了各种人物。有厌食症的萌妹子,有只有一条腿的癌症男孩,有毒舌的拉拉队队长,有刀子嘴豆腐心的护士等等。整体的风格是喜剧,在医疗剧里算比较清新的。医疗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剧种往往要有足够的看点才能吸引观众,否则一大堆高大上的术语一定会让观众敬而远之。已经完结的《豪斯医生》看点是瘾君子大夫+福尔摩斯般的探案元素+毒舌+房子叔的无耻卖萌,仍然在播的《实习医生格蕾》看点是俊男美女+所有人睡所有人的纠结关系+实习医生的个人成长,这两部剧收视都不错,因为他们没有仅仅用传统的生老病死元素来创作,也没有太多的说教。

现在这部“Red Band Society”能看出编剧的努力和创新。有很特别的人物。我比较喜欢的是凭《相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的Octavia Spencer饰演的杰克逊护士,完全是一个刀子嘴。例:

大夫:我们要给这女孩(指Kara)戴上心脏监视器,看看情况。
护士:前提是她得有心脏。
Kara:嘿!我听得见!
护士:我知道你听得见,亲爱的。
绝壁霸气侧漏。

但是这个护士很关心自己病人的人。有一幕她默默的给孩子们买了一堆pizza,做个幕后的好人,而不是甜言蜜语的哄着他们。有性格。

还有一个嘴贱的拉拉队队长,完全是个被宠坏的女孩,有她的地方都挺逗的。

就是这样一群个性迥异的孩子们在了一起。片名中的“red band”是医院里挂在病人手腕上的一种类似手环东西,在片中被用来当做这个小团体的“信物”,每个人有一个。

所以这本质还是一部青春校园剧。他们在医院里要上课,要忍受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并接受对方,连病房都布置的像宿舍一样花哨,加上喜剧元素,在医疗剧里算是比较清新吧。

美剧向来是编剧的天堂。如果你是一个show的creator的话你就有决定整个剧走向的权力,电影编剧哪里能有这样的待遇。例如神剧《绝命毒师》的Vince Gilligan,《新闻编辑室》的Aaron Sorkin(凭《社交网络》获奥斯卡的金奖编剧),绝对是皇帝的待遇。美剧里导演往往都是附属品,电影则是反过来,剧本被买下来后就随便导演怎么折腾了。编剧也有很多分类,你别看Aaron Sorkin是整个剧的creator,他并不会去写每一集的剧本,有专门模仿他口吻来写的编剧,有专门写某个人物对话的编剧,这些人往往都屈居幕后,最后credit里连个名字都没有(传说中的枪手)。别看中国这种情况很多,美国照样有。我觉得“Red Band Society”导航集的写作是相当出色的,人物性格靠对话都能体现出来,黑色幽默也温情的结合也很合适,但是想要让一部剧成功只有出色的写作足够吗?

电影界有句俗语,“A film is 90 percent casting” (选角决定了一部电影的90%)。我自然是不太同意这句话的(因为导演,编剧,服装,摄影这些怎么可能才占10%),但是在看完这部剧第一集后才深刻体会这句话的真实性。糟糕的演技真的是生生的能把一部剧毁了。

好莱坞还有一句话,“拍电影千万别碰动物,水,和孩子”。 执导孩子可以是相当坑爹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往往都经验不足,纯真有余,深度难成,因为想掌握复杂,你就已经不单纯了。由于本剧中医疗剧的元素,会需要很多深层次的表演,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些青年演员的演技有点做作,硬生生的把出色的剧本变成了矫情+故作深沉的正能量,这是医疗剧最令人担心的。Octavia在《相助》中就演了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黑人女仆,因此在这部剧里算是轻车熟路,形神兼备。另外那个叫Kara的拉拉队队长女孩也是个刀子嘴,但是她说台词的方式让自己的毒舌少了应有的古灵精怪,而是变成一种为了刻薄的刻薄,让台词变得很不自然。第一集里还有一些应该是“温情”的片段(从煽情的音乐判断的),结果演员演技没到那个层次,只是生生的传接情节,没有化学反应,就少了应有的味道。这么好的写作就这样变成无病呻吟,可惜了。不过现在说还为时过早,FOX秋季还有《哥谭》等新剧,这部混合了喜剧+校园剧+医疗剧的新剧或许也会有所收获,我只是担心这些孩子的演技不会带领这个剧走的太远。

小花絮:
本片主演是个英国人,所以在美国要工作许可很难弄。制片斯皮尔伯格给奥巴马写了封信,结果第二天他的签证就解决了,orz。我等凡人只能膜拜。

——————————————正经的分界线———————————————————
放映结束后我们参与了和片中几个演员的访谈,其中有一个黑人演员对待表演的态度让我非常不爽。主持人问他“你之前是做音乐的,现在转行做演员有没有参加什么训练?” 他diao diao的回答:“导演和我们说戏剧学院根本就是翔一样的存在,完全没必要接受训练,只要have fun and be natural就好。” 当时我肚子里就是一团火。就是这种对待表演不尊重的态度让娱乐圈这么的鱼目混珠。我可能想多了,至少对于这个角色来讲,这个黑人演员演一个黑人孩子,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演自己,所以也算可以吧,但是如果他想要一个更持久的职业生涯我认为他还是要接受训练的。

选角用新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往往要很考验导演的功力,比如《色戒》里的汤唯,李安当初导她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你不能仅仅告诉演员你想要的最终结果,你得指引她到那个地方。比方说这一幕你想让她哭,但是你不能这么和她说“你现在要哭”,得回归到人物和这一幕发生的事情上。比方说“你刚刚杀掉了一个你爱的人,你会怎么做。” 让这一幕的感情指引表演,哭这个结果自然会呈现。 好的导演会给演员自由,而不是把自己想要的结果强加给演员,这叫”non-result directing”,和方法派演技有很多联系,因为导演要尊重演员的能力,不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玩偶,成为情感的机器人,这就要求演员有很多训练。

别看方法派貌似是个高大上的词汇,其实解释起来也很容易。他们把表演定义成““living truthfully under imaginary circumstance”(在想象场景里真实的活着),这就要求演员从自身经历提取感情以用于表演。演员其实很不容易的,他们必须片段性的活在某一个时刻,他们只关心这一刻我内心经历了什么,而不是像电影那样有一个整个人的性格发展。方法派内部也有些小分歧,比如Robert Lewis觉得方法派太看重人物内心所经历的纯粹感情,语言和肢体训练仍然很重要;Stella Adler觉得仅仅让演员从自身经历里提取感情太局限,要学会利用所饰演人物的经历来帮助表演,她很强调用这一幕的given circumstance,饰演人物的objective, action等。这便是为什么演员需要训练,因为他们要有拍了20多条甚至是上百条同样的场景后依然能活在那一个时刻里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选角的时候也有像本片这种自己演自己的情况,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他想演好和自己非常不同的角色,没有训练是不够的。好的演员像其他艺术家一样,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锻炼自己的craft,像这种不尊重表演艺术认为”have fun”就可以的态度我想不会带他多远的。国内演员质量层次不齐也是这个原因,没有训练,没有应有的素养,只靠所谓的天分是不够的。其实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这个道理。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