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不再是游戏
我从来都不爱玩电脑游戏。可能是小时候被爸妈压制的很好吧,说什么对眼睛不好,会沉迷的荒废学业等等。小学同学都迷CS那会,自己硬是一点也没沾,只是眼巴巴的看人家玩。 现在自己上大学了,更自由了,也是什么游戏也不玩。不是说自己克制能力强,而是自己压根就没这个欲望。有些事情吧,错过了应该感兴趣的年龄,以后可能都不会有兴趣了。估计这也是为啥谈恋爱要趁早,不然中年的时候再坠入爱河很有可能什么都不管不顾(王石我绝对没有在说你)
前几天自己买了个PS4。原因是这样的。一是能放蓝光碟,二是能放USB设备里下载的电影,三是能通过手柄达到无线戴耳机看电影的效果。这对我这个住在宿舍里不想打扰别人的孩纸来说简直是利器。上网一查,只带机器的是400刀,捎带着一个叫”Last Of Us”(最后生还者美国末日)游戏的套装也是400刀,那果断要买附赠游戏的啊,游戏原价就50刀呢,岂不是赚了。(虽说我完全忘记了自己不玩游戏这个事实)
于是回到宿舍,屁颠屁颠的用兑换码把游戏下载了,50G,也是醉了。我纯粹带着围观的心思打开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开头是一个视频片段,主人公单身父亲Joel过生日,和女儿Sarah一起看电视 ,我们是Sarah的视角。后来发生变故,僵尸病毒爆发,父女俩和Joel的弟弟一起开车逃跑。这些都是很轻的互动内容,不需要砍人杀人什么的,但我们可以随意控制Sarah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在Sarah受伤后可以控制Joel的逃跑方向。看着附近爆炸和慌乱的人群,真的有强的代入感。这些广大游戏玩家见怪不怪的设定却让我很是感慨。自己生活中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各种电影,早已经习惯了坐在屏幕面前啥也不做,傻傻的等着剧情展开。现在我居然能控制镜头角度和人物,真的是很独特的一种体验。再加上PS4 1080p的画质,真的是和电影不同的震撼感。后来Sarah被防卫队员射杀,看着Joel的眼泪,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接下来片头开始。在轻缓又苍凉的配乐中,心绪不能平静。卧槽,游戏开头居然还可以这样煽情!
真正的故事从20年之后正式开始,Joel已经成为大叔,为了得到一大笔军火物资被迫走上了护送小女孩Ellie到实验室的任务。正常人被感染后两天就会僵尸化,而Ellie被感染后却什么事也没有。她可能是成功制作出疫苗的关键。
虽然玩游戏的过程对于我有些陌生,一开始手柄都用不利落,用最轻的难度级都老挂,但是最让我惊喜的是对人物的塑造。Joel并非是善良正义的使者,而是在这20年中成为了冷酷,凶悍,又自私的幸存者。这至少比圣母婊的设定强吧(虽说这种悲剧色彩背景故事已经被好莱坞用惯了)。他和Ellie一开始是谁都看不上眼,嘴炮不停,但是又控制的很低调。除了在达到关键点硬切的视频片段以外,在控制人物走动过程中人物会自行对话,有的是交代剧情,有的是幽默的调侃,再加上声优们出色的演出,真实感触手可及。我看了幕后花絮才知道每个重要的场景都是靠演员在摄影棚的走位,说词,和动作捕捉完成的,从成品来看用真人和只是电脑完成的确实是不一样,因为有情绪在里面。
Ellie作为一个14岁的女孩,穿着普通,却又行动强硬,不屈不挠,同时又是游戏的主角,我觉得这在游戏里很少见。别说游戏了,就算电影里女性角色总是难免被sexualize(使性感化)。比如必须长得好看,大胸,骚气一类的设定。而这部游戏一老一少的设定,又没有男女之情,我觉得在情感维度上又上了一层,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在末日环境下人类如何生存的故事,去除了和性有关的俗套,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回到了一种本真的状态。
有的人说游戏电影化不是一个好趋势,可在我眼里却是不能更好了。游戏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性(而不是打打杀杀),这对于叙事来说反而是一大优势。人一出生,可能话都不会说,路都不会走,但已经喜欢玩具了。貌似还有好多科学家不停的说玩玩具有助于婴幼儿的智力发展。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人其实就是在操作中熟悉和理解自己的世界的。长大了也一样。就连初中的化学老师都说多动手能学的更扎实。游戏在玩的本质上是和我们的天性相通的,可以成为体会世界的渠道。只可惜很多游戏被局限在娱乐化和暴力化上,仅仅是解压,却没法让你看见生活的美好。就像爆米花电影,视觉上的盛宴,看完却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像《最后生还者美国末日》这样既有好故事和情感内核,又有娱乐性和互动性的作品,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游戏的榜样。
“最后生还者”?明明是”美国末日”(大误
怪豆瓣奇葩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