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的魅力

这年头影评写的都和剧情梗概似的,大部分笔墨都在分析故事,这固然没什么不好。但Gone Girl会是一部让你有冲动写真正“影评”的电影,因为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讲,各个方面都耀眼到不能让人忽视。

选角和表演

有很多导演表示过,“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制作一部电影(或舞台剧)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觉得那摄影啊音乐啊什么的都不算吗,看了本片才知道厉害,最后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可否认小本依然有点面瘫,但是就是很合适Nick这个软弱呆瓜的工薪阶级花花公子。人家长的就是很帅啊,在人群点蜡烛祈福那场戏里台下有个女的轻声说”He is so hot”的时候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在加上小本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变壮了不少,养眼指数瞬间爆表(拿gummy bear砸脸卖萌什么的,你够了)。这种独特气质让后面人们恨他(出轨的花心大萝卜),和人们喜欢他(真诚认错的大帅哥)的两个情节自然很多,更加强了社会批判性,因为这到底是个看脸的社会,随便听点故事,再来一张好脸,民众就自娱自乐去了(我完全没有在影射柯震东什么的)。某种意义上小本的面瘫也成就了Nick这个角色,因为这让他“默哀”妻子的失踪显得很假,他说真话的时候亦是如此,当真是人戏合一,可谓是利用面瘫的最高境界。小本你欠芬奇叔太多了,顺便吐槽你的短脖子。

演Amy的Rosamund也为本片献出了不能忽视的表演。网上有人批判这位英国女演员高冷的气质体现不出原著里Amy的美国甜心那一面,我倒觉得没什么。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恬静的气质以及稍微爷们点的嗓音让她看起来很有力量和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管她做的事有多么扭曲。这种气质也给后面她做两面三刀绿茶婊的行为增添不少可看性,因为前后对比很强烈,同时又深不可测,令人心寒。让我觉得不管计划中途有多少变数,她总能找到对策(潜台词:不要上哈佛,不然出来就这样) 。到底是恨的不够深,您当初要是真能下定决心自杀,Nick也真的不一定有活路,她的自负成就了自己最后也毁了自己。

其他角色都选的很好,Neil的千年备胎,Tyler Perry的淡定律师,Margo这个真性情姐姐,Amy的强控制欲母亲,胸大无脑的小三,客观公正的警探,夸张虚伪的真人秀主持…… 没有人刻意去抢戏 (如《美国骗局》里的Jennifer Lawrence),都是各司其职,为故事服务。

两位主演献出了职业生涯里不可忽视的表演

两位主演献出了职业生涯里不可忽视的表演

摄影和音乐

靠情节取胜的电影,你很少会重复看。你往往来回看的都是摄影音乐等其他方面也比较耐看的电影。本片摄影师和配曲家都是和芬奇多次合作的人,把芬奇这位阴冷大师的独特风范表现的淋漓尽致。预告片里女主沉入水中那个镜头我直接就醉了,开头结尾的那个头发和面部特写我也是跪了,这种独特美学风格真的是深的我心,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就喜欢于妈的大红大绿古装片,都是不同偏好而已。这种简洁,精确,冷峻的摄影在大银幕上有着独特的光芒,是在任何电脑屏幕iPad手机上代替不了的体验。现在移动产品和网络抢占了很多票房,也减少很多观众去影院的动力。只是电影不仅仅是看情节那么简单,有些质感是只能去影院才能感受到的。

J2iX7C5

开头结尾的两个shot。深得我心

芬奇这种美学也体现在字体上。作为一位7年的资深果粉,我对字体非常敏感。海报上的字体就是我喜欢的现代简洁风,片中运用的字幕也都是同样大气简洁的字体,这些细节也是风格的一部分。

可以说是今年最耐看的海报之一

可以说是今年最耐看的海报之一

当年《社交网络》拿最佳配乐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这货有配乐吗?的确,它不像John Williams的管弦乐有那么强的存在感,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渲染依然不可忽视。血浴情场那幕的配乐真是绝了,其他时候也都是默默的在背景里烘托氛围,比如第一个小时后真相揭露时的音乐,没有太过火,但也恰如其分,扣住你的心弦。配乐这个东西,很容易变得喧宾夺主让人抵触。反面典型《战马》,动不动就用煽情的音乐告诉你,来,这段要准备哭了哦,这就有点过。本片配乐是同样独特的现代风格,阴冷,无情,却又抓人。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积极的为故事服务,实属难得。

剪辑

剪辑师可以说是导演最亲热的伙伴。因为他们不像导演那样天天在片场,对自己拍的素材有感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客观性。如果有华丽的tracking shot但是却没有给故事服务,他们都会勇敢的减掉,而导演就不一定了:老子拍那个镜头花了那么长时间你咋说剪就剪了呢?所以导演要分清楚,最终呈现的素材的效果和自己为这个素材付出的精力是两码事。

前一个小时的剪辑的特点就是“秒切”,不会在某种情绪里让你沉淀太久。诸如Nick求婚那场戏,一亮出钻戒,俩人刚亲上就瞬间切回现实,一点也不让你留恋他们的甜蜜,因为现实里面正在发生的悬疑才是最重要的。还有Nick推倒Amy的那场戏,他刚刚用充满内疚的眼神靠近她的时候又是秒切回现实,都没给观众回味的时间,直接把过去发生的不安延续到现在。这种“不留恋”的剪辑风格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了失踪案上,并且加重了俩人破朔迷离的关系,很好的在交代情节的基础上营造影片氛围。

毕竟是小说改编的电影,离不开用旁白来交代部分情节。前一个小时我们一直处于上帝视角来关注整个失踪案的进展,Nick偷情都能看的到,本应该是很客观的,但是又加入了Amy非常个人化的旁白。这种客观主观的来回切换可能才是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原因。Amy的旁白回忆部分未尝不是一种扭曲的“新闻报道”,因为它也是在操纵我们的感情。

两个情景交叉剪辑加速情节与悬疑的用法也很显著,诸如Nick解出第三个线索和警察发现日记本的这个montage就运用了快速的交叉剪辑,可以说让观众在期待中同时达到了两个小高潮,紧接着就是Amy自述真相的大高潮,让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结束的汗彻淋漓。

我喜欢本片的剪辑因为它对节奏的掌控和各种variation。观众很敏感,意味着他们也很容易厌烦。前一个小时我们都已经熟悉了这种闪回+笔记本特写+回归现实的crosscutting模式,等真相揭露之后,这种剪辑模式又变了,这就比较有生命力。例如美剧《童话镇》,永远都是在现实和闪回俩方面来回切换,没有任何变化,时间久了就真腻味了。另外一方面,本片中该切特写的时候切特写,该切中景的时候切中景,很流畅。最好的剪辑都是那种能让你意识不到有cut的手艺。很多电影喜欢用establishing shot呈现人物关系却忽略特写,但只有特写才能让观众凑近人物内心,本片对特写的各种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对人物的塑造。

故事

我没有读过小说,但是整体观感总结为一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以为结束了,但总是还有。我个人觉得真正的戏是在知道一切都是Amy自导自演这个事实时候之后才开始的,而那才在一个小时的位置,与以往的悬疑片都不一样,不是靠一个在结尾的大反转来满足观众,因此对很多东西的挖掘都要深一点。如果你在结尾处展示反转,观众忙着惊叹呢,都没有时间沉淀思绪。而Amy的计划揭露之后还有一个半小时,给观众足够时间去思考婚姻,媒体,并分析众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诚然结局部分可以再精简一点,但是人编剧就是原书作者,你让人删岂不是和杀掉亲生孩子似的。芬奇可以再大胆一点,多删点东西,如果结尾能再精简15分钟左右的话真的可以成为年度神作。不过长一点的好处是观众会和片中的人物一样身心俱疲,增加对他们无望感的认同。

这是一个让人憋屈的电影,因为最后没有给你一个正经的catharsis。她被绳之于法了吗?没有。他揭露她了吗?没有。最后这个婚姻像牢笼一样紧紧的锁住他们俩,比开头的时候还难受。至少当时他俩虽然埋怨着对方,但依然有离婚的可能。现在却要在恨的同时来装和谐,演给别人看,真是比死罪还难受。这也是我看过的最让人矛盾的结尾,因为从结构上导演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像大括号一样优雅的把影片结束,观众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但是从情节上却让人心寒,又是硬生生的把这个满足感剥走。明知自己枕边人是毒蛇,却如牢笼般不能挣脱,更要在面上苟延欢笑,让自己在虚伪和恐惧中度过余生。芬奇不愧是冷峻大师,因为他知道死亡就是解脱,活着才是折磨。或许这才是吃软饭又找小三的Nick应得的下场吧,比抓监狱直接枪毙要有意思,因为他陷入了婚姻的无期徒刑,真的和结婚誓言一样,“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离”。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没有一个“反派”,故事本身就是大反派。Amy是施害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媒体总是关注受害者那一方,因此把关注和同情都给她。而我们知道真相后Nick又成了受害者,所以我们的感情又移到他身上去了。其实婚姻未尝不是如此,没有人是干净的,每个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

我没有看小说,但是根据各种评价来看,小说好的地方是非常具体,对两位主角的详细心理描写让俩人显得真实可信。有人觉得电影不够真实,什么警察为啥不彻查漏洞百出的Amy之类的,我反而觉得太认真你就输了,因为这故事虽然发生在现实社会,但是明显不是真正的“现实”,和《搏击俱乐部》似的。为啥”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t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黑暗幻想暴露在阳光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并且意识到一切都始源于自己的自私与自恋。

其实我觉得本片和《搏击俱乐部》蛮像的,女主Amy和爱德华诺顿的角色Tyler都看破了社会期待的“完美”生活背后的假象,企图用破坏来恢复秩序。而且两部片子都影射了男性对“阉割”的恐惧。其实Nick多软蛋啊,出事了也总是和姐姐Margo窝在一起,在集会上和访谈秀上总是看她的脸色,结尾处决定和Amy继续生活的时候又跑到Margo那里求安慰求肯定。至少《搏击俱乐部》里Tyler意识到自己逐渐消失的男子汉气概,并企图用暴力来恢复,Nick则稍显被动。

不管怎样,从这些角度看,Gone Girl也注定是“假”的,这也无妨,观众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就好。

本片惊喜的喜剧元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看的午夜场,观众隔一会就会大笑一次,很多人物对话诙谐幽默,这种在悬疑中穿插喜剧的手法我比较喜欢,很好的调节气氛,但也没有过火的变成无厘头,可是黑色喜剧的范的确是出来了。

我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经常是通过对潜台词的展现。反面典型《红磨坊》,虽然是部挺好看的电影,但是“Love”这个中心词出现次数太多了,没有任何潜台词空间,全都帮你说出来了。本片的潜台词有很多,但都是给你呈现出来的,不是靠台词硬生生塞给你的。对媒体的讽刺,对真相的戏谑,对幸福假象的批判,对婚姻的绝望,这些感悟都是观影结束后自然带给观众的(虽说有个别关于婚姻的台词还是有点过于明显的把主题塞给你),所以逼格很高。有好主旨,但是把这些大道理赤裸裸的扔在你脸上的都是一般的电影。好的电影都是在有好主旨的前提下让你自己领悟和体会。

—————————————————-“彩蛋”分界线——————————————–

我知道这是一篇长文,所以为了感谢耐心读完的各位,分享一点独家“彩蛋”。

Gone Girl的美国首映是在9月26号的纽约电影节上,结果就是那一周的周三,大卫芬奇跑到NYU的一个小教室来给电影研究生们交流,后来消息“走漏”,作为本科生的我也跑到教室去凑热闹,听他讲了讲对电影的认识和各种Gone Girl趣闻(为啥不在Gone Girl上映后去呢?摔!有一堆问题想问他) 节选一点Q&A。觉得他是一个怨念的萌老头,fuck shit等词一点也不避讳(可能因为在场的都是学生,他放得开吧)

热情:
如果你有热情,有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大家都会跟随你的

大制片厂:
– 都贪心

– 得学会销售自己的片子

– 有时候谈判到最后,自己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很辛酸。《搏击俱乐部》我就没有最终剪辑权

– 有很多白痴(morons,比idiot这个词要更重一点)。有时候大制片厂会问一下“专家”,给他们先看片子,如果他们不喜欢,制片厂就会把片子排到三月初这种烂片档期。关键是这些“专家”都是些没脑子的蠢货,他们压根就不该问这些人的意见。

票房:
– 你要是信首周末票房那一套那你就信吧

– 票房不是一切。《绿野仙踪》当年票房沉了,几十年之后却卖出了十亿美元

-《搏击俱乐部》当年票房差的不行,但是吧…

讲故事和拍电影:
– 你最享受剧本的时候永远是你第一次读的时候,然后就不行了。特别是作为导演,你可能要把同一个故事给很多人重复100多遍,然后你就会发现故事里的各种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上片场的时候你会不停的在重复故事,很烦。所以你们平常也要多锻炼,如果把故事重复100多遍你还没有烦,说明这故事是值得讲的,要不断完善。

-《搏击俱乐部》我读了本子后觉得非常有意思,articulate beautifully,所以我决定拍。

-《龙纹身的女孩》我想拍是因为我喜欢里面两个人物的关系。你有一个45岁的记者想要找到evil,然后你又有一个23岁的女孩告诉你,”You don’t know what evil is.” 她自己被政府官员利用,所以深知世界的丑恶。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 我和编剧聊的时候只会让他们说一次这个故事对他们的意义,因为你非常容易陷入对故事的抽象解释。我会告诉他们,”Here is what I think I can show”。因为电影永远不是想象中的东西,永远要视觉上可以呈现。

– 拍电影是个很矛盾的事情。一天就要花掉40万美元,你不可能细水长流,很多事情也不会像你当初想象的那样。整个过程就好像给一个正在走T台的模特边走边做衣服,永远不可能是合身的。

导演员:
– 我才不是那种耐心的导演,让演员坐下,然后问“What do you think?” 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我只会告诉他们here’s what I want。

– 和演员沟通一定要讲真话。如果我觉得他们演的不好,我会告诉他们,但是这也要讲究说话的技巧。Okay, I think I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for, but here is what I actually see.

配乐:
– 我不喜欢18世纪古典音乐那一套东西

– 配乐is an extension of the sonic role of movie

– 最好的配乐师,你和他永远只谈论故事,然后他就会给你创作出来,而你不会和他纠结于配乐细节,比如该用大提琴还是长笛什么的。我很荣幸能和Trent合作这么多次,他很棒。

Gone Girl:
-粗剪3个多小时,我们听了不少意见,然后在音乐上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拍了500多小时的素材。我现在学乖了,知道不是每一条都会出现在电影里,有一条好的就行,但我还是喜欢在片场多拍点

-很享受在片场。很享受和本片cast的合作

-很佩服Tyler Perry,他相当敬业,永远在片场不是闲着的,专业的态度

-选角还是很自然的,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选Neil Patrick Harris是因为……他是Neil Patrick Harris啊。

-拍本片的时候我不停的想该怎样把这个我已经很熟悉的片子给Virgin Audience带来快感,挺不容易的,需要学习。(给这个比喻跪了……)

IMG_0155

 

那天偷拍的。周围都是学生,没有人吵着要合影什么的,都是在交流相关话题。可能这便是为什么有的导演喜欢来学校和学生交流吧。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